close

Capture.jpg  鴻飛南來北往歇息地 - 記綠島飛羽   

 

 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『人生到處知何似,應似飛鴻踏雪泥,泥上偶然留指爪,鴻飛那復計東西。』感佩古人觀察自然律動以及對人生短暫歲月的巧妙比喻,個人雖也像是雪泥鴻爪般過境綠島,但盡力去做,讓爪泥印成為「生痕化石」則是自己內心深切的期許。11月底,是離開綠島正好滿一個月的日子,田總幹事來電邀洽文章想想!頗近心思就由此談鳥類軼事

 

前言

環綠島海域豐富多樣的珊瑚礁生態系,是學術界認定及開島以來我們所熟知,此多樣的珊瑚、魚類等資源是島上旅遊服務業賴以維生的最大資本,也是生態保育協會得以眾志成城持續下去的最大動力,海洋生態資源是綠島觀光旅遊的重心已是不爭的事實。

然相對於海洋生態、資源,雖然陸域面積僅約16km2,但過去我們對綠島陸域不算少的生物之瞭解則顯得相當有限。鳥類活潑靈巧點綴於礁區、草地、樹林間,諸多身影常因我們的不注意而遺漏,又因大部份是候鳥,且每年出現頻度變化很高,致讓人覺得訝異及陌生!其實島嶼鳥類真得有賴大家的瞭解。

 

基本特性說明

不作鳥類分類,依據分佈及是否移棲特性,通常會先以在一地區內居留及有無遷徙界定,並因此分為4類:留鳥、候鳥、迷鳥及外來種之逸鳥。

留鳥:臺灣地區一年四季終年皆可見到的鳥類,即在此地定居、繁殖的鳥類,就如同居民般。

候鳥:隨著季節變化而南北遷移的鳥類,依出現時間的不同,夏天由南方來到台灣繁殖的候鳥稱為「夏候鳥」,冬天由北方來到台灣渡冬避寒的候鳥則稱為「冬候鳥」;另候鳥因遷徙在未抵達繁殖區或渡冬區前,途經臺灣地區短暫停留者,稱為「過境鳥」,因此同種候鳥在不同的地區,可能被歸為不同類別。

迷鳥:偶爾有少數個體因為迷失方向或其他原因,來到某地區,且這類情形可能好幾年才會出現一次。

外來逸鳥:自然情況下,非台灣地區的留鳥或候鳥,因某些人為或非人為原因被引進臺灣,並在臺灣落地生根建立族群之鳥類。

如果把觀察地區縮限在島上,上述各類別名詞也是可以對綠島的鳥類作定義的;每年的春、秋兩季,綠島的天空總是會多了不少遠方來的訪客,或在此歇歇腳,或為更遠的路途而準備,如此年年週而復始、來來去去的鳥類們,數量及種類都很豐富,以下就藉此觀點來瞭解他們了。

 

旅鳥打尖的驛站

鳥類為什麼要遷徙呢?打那來?去那裡?什麼機制促使?鳥類用什麼方法判定遷移方向?這些問題一直讓學者熱烈研究著。針對候鳥打那來,去那裡乙項,研究者已能大致掌握,並依全球地理環境及鳥類移棲特性,將候鳥主要遷徙路徑大分成9條,位在亞洲大陸與太平洋間之台灣地區,有3條遷徙路徑匯集(圖1)遷移 ,除了東亞-澳洲主路徑外,往東接近西太平洋路徑,西則可匯承中亞路徑。

台灣及周圍附屬島嶼位太平洋西岸,是候鳥南來北往的路徑,綠島面積雖小,但因為位於2條遷徙路徑匯合的邊緣,且受到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的影響,因而在遷徙或颱風季節時,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種類出現。每年有不少鳥類遷徙途經此地再往南飛,或以此為其渡冬地,能掌握到時間的話,綠島其實是一個理想的賞鳥熱點,不同的時間均能欣賞到不同習性的鳥類!也因地理區位特殊,有些久久過境一次的鳥類,到底要歸在「候鳥」或「迷鳥」,也頗讓人困擾。

鳥類遷徙是諸多原因所促成,除了源自生物本身之銘印現象及環境變化感知外,關鍵因素在於鳥類對食物及適合天候之企盼。遷徙途中鳥類直接以眼睛判斷環境並作調配,因此會就途中適合與否之地點,以跳島方式作選擇性停留,各海島都是方案地點,綠島也是其中之一。依觀察,過境時間一般在3-7天之間(如燕雀目),亦有個位數留下過冬者(如隼類、魚鷹與灰面鵟鷹),然有些則只是1晚或根本不停歇(如水雉),其情況每年不一而由鳥群依當下天候決定,是以「鴻飛那復計東西」真的是貼切的寫照如此匆匆過往嬌客蜻蜓點水來訪,也難怪乎我們會不熟悉。

從另一個角度而言,其實綠島是體察鳥類遷徙時堅毅不退,及考驗賞鳥人是否瞭解島嶼區位及環境特性的地方;亦即沒算好過境時間可能沒得看,而無心插柳幸運遇到,卻常是新記錄連莊的地方。臺灣地區此種情形大概只有北部野柳及南方的蘭嶼可比擬而已。綠島的留鳥不多,另一些臺灣尚稱數量穩定的留鳥,在此卻呈不連續出現 (如翠鳥、大卷尾、金背鳩、小雨燕),其餘大部份都是候鳥,因此不瞭解此地情形的人,或許會以為此地鳥況貧瘠呢!

 

鳥類資料盤點

    依近5年之紀錄,綠島的留鳥計有10種,分別如下:麻雀、八哥、棕耳鵯(圖2)Capture.jpg 、巴丹綠繡眼(圖3)、岩鷺、白腹秧雞、翠翼鳩、斑頸鳩、紅頭綠鳩、藍磯鶇,僅佔鳥類總數近1成左右。前人調查曾有紀錄之長尾鳩、角鴞及鵂鶹3種似乎已不見,以往與蘭嶼的留鳥-黑綬帶鳥一樣的紀錄,比較可能是本地春秋季過境之綬帶鳥,而少數的藍磯鶇留鳥則是近來才確認的。   

台北市立動物園經2年之調查,共記錄到89種鳥類,其中94.9.-95.9.記錄到75種(名錄請參閱管理處95年出版之「繽紛綠島再發現」),96.1.-96.12.則記錄到76種,而第2年紀錄中有14種與第1年不同(佔了2成),分別為:短尾鶯、褐色柳鶯、冠羽柳鶯、花雀、黃雀、東方紅胸鴴、三趾鷸、遊隼、北雀鷹、歐洲八哥、赤頸鴨、鴛鴦、赤翡翠以及琉球歌鴝;其中除了歐洲八哥是迷鳥外,餘均為候鳥。

個人94.2.-97.10之紀錄及所掌握資料,則可再加上幾種:黑鳶(又稱老鷹)、紅燕鷗、玄燕鷗、黑尾鷗、中杓鷸、翻石鷸、黑腹濱鷸、滸鷸、尖尾鷸、小環頸鴴、東方鴴、水雉、白斑軍艦鳥(圖4)Capture_21.jpg 、白腹鰹鳥、穴鳥、琵嘴鴨、綠簑鷺、絲光椋鳥(圖5)Capture_31.jpg 、歐亞雲雀、斑點鶇、白眉鶇、赤喉鷚、黃眉柳鶯、棕扇尾鶯、黃喉鵐(圖6)Capture_41.jpg 、 白腹琉璃、小雨燕、鷹鵑、紅鳩、戴勝;另有豆雁(謝明輝-83)、彩虹蜂虎(台北鳥會-94(圖7))Capture_51.jpg 、短尾信天翁(林登榮-95)、黑面琵鷺(田鴻銘-97(圖8))Capture_61.jpg 、灰鵜鶘(空軍探空分隊-97),計再加35種,總計為124種,約佔全台鳥類1/4。

而就過境鳥群數量而言,黃頭鷺(牛背鷺)及灰面鵟鷹是其中數量較多的2種,前者接連4年於春秋過境時數量都在200以上,更把綠島機場當作牠們的最愛,偶還可聽到航站員警用槍驅趕的聲響呢!後者則較不固定,4年間僅於95年見到較大量約500隻之落鷹畫面及96年零星過境,94年及97年則未見,此與往南航道天候狀況有關,天候良好時可直接南飛,有低氣壓阻擾時則會擇點停歇;不過每年冬天,仍有5隻左右的灰面鵟鷹在綠島過冬。

鳥群除前述外,蒼鷺、小白鷺及夜鷺於春秋兩季亦多有小群出現(5-15隻)紀錄,雖夜鷺於傍晚或入夜才出現,因其會邊飛邊鳴反較易發現;要特別注意的是小白鷺與本區白色型岩鷺極像,但小白鷺嘴全黑(岩鷺黃褐),腳黑色(岩鷺黃綠)、趾黃色(岩鷺黃綠)可區分。各鳥群來回移棲,以較擅鳴唱及在人眼視角內活動的燕雀目較易見到,如紅尾伯勞在8-9\4-5、黃鶺鴒在9-10\3-4、鶇類在10-11\4-5、家燕8-9\3-5、灰山椒則較不固定,但春秋兩季均會聽到鳴聲。紅尾伯勞與家燕除過境之外,有少數會留下來成為候鳥,其中紅尾伯勞最早於8/20發現,最遲於隔年6/28仍有紀錄;比較奇怪的是家燕群,有過境也有少數居留,曾在公館村發現的一巢,由人破壞後未再來,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?整體上要觀賞鳥群及稀有種,在綠島各種可能都有,就是要捉對時間。

 

幾則鳥況

針對夏候鳥、迷鳥及一些特殊鳥況載記情形如下:

1.夏候鳥:黑冠麻鷺、洋燕、白腰雨燕、灰腳秧雞、蒼燕鷗、紅燕鷗。種數不多,除洋燕外都是珍稀的種類,其中以在外礁上築巢的蒼燕鷗及紅燕鷗最為珍貴,蒼燕鷗量多時可達80對,紅燕鷗25對,此2種鳥早已列為保育類動物,只要不去撿蛋,海域多留些丁香魚給牠們使用就是最實質的保護;黑冠麻鷺及灰腳秧雞尚未見到巢棲,係由鳴聲及出現月份確認。

2.迷鳥:彩虹蜂虎、灰鵜鶘、歐洲八哥、玄燕鷗、短尾信天翁、白斑軍艦鳥、白腹鰹鳥、穴鳥。其中後3種都於颱風季節出現,最多有一群白腹鰹鳥(12隻)、二大群穴鳥(50隻左右),白斑軍艦鳥都以單隻出現。林登榮老師及廖聖福老師搶救的短尾信天翁,在臺灣則是1986年以來才又出現的紀錄。彩虹蜂虎為臺灣首次發現,原在赤道以南至澳洲北部之間來回遷徙及繁殖的候鳥,94年竟出現於柚子湖並繁殖後代,惟當年海棠颱風過後就不見了,95年以後各年亦未再有人發現。灰鵜鶘則是今年山上空軍弟兄回報,經以圖鑑對照確認。

3.養鴿風氣興盛的影響:95年以後綠島興起賽鴿風,連帶使在此渡冬的3種隼類的命運起了變化,原因是牠們會在空中獵殺鴿群,雖鴿子的橫死狀況讓人痛心,然由於此3種隼本身數量就少,且都是保育類動物,因此希望鴿群飼主們應多加關注不作違規情事才是;換個想法,以隼的觀點,或許由此也可發展另種生態遊賞觀賞事項呢!

4.道路殺手的祭品:凌波仙子-水雉是漂亮的濕地鳥種,如隱士般的鳥類竟在移棲過境綠島之途中被車撞死,真是令人意外及疑惑的過境鳥,其短暫過境,若非此意外事件目擊,實無法確認其行蹤;本主角是隻公鳥,同時間有幾隻過境則不得而知?本種鳥在臺灣南部是留鳥,此紀錄顯示有群南北遷徙夏候鳥的存在。

5.外來逸鳥的問題:逸鳥在綠島算是非常少的,曾於環島公路13k附近發現的紅鳩(圖9)Capture_71.jpg ,很可能是由人攜帶進來的,後續情形仍待瞭解。

6.燕子洞有無燕子?遊客逛完人權園區後常有此疑問!依觀察至少有2-4對的洋燕及5-8隊的白腰雨燕,會在此繁衍(在龜灣隧道附近亦有白腰雨燕紀錄),由於這兩種鳥出現時序呈夏候鳥性質,並非常年在此,旅遊旺季時幼鳥又多已離巢,且量不多,因此比較不易被發現致被忽視而已。

7.附帶一提八哥:臺灣原生的八哥,其生活棲地幾被外來種八哥逼得走投無路,現今除金門及綠島,臺灣野外幾乎快不見了!綠島原本有3大群,但族群數量受人為捕捉潰散致減少之中。今(97)年7月農委會新公告予納入保育類,以期保護並延續其族群,未來居民可要注意捕捉八哥幼鳥可能引來之裁罰問題,切勿再以身試法。

綜合而言,不論在種類或數量上,在綠島的候鳥或迷鳥族群多出留鳥甚多,相互比對後,其豐富性及變化性更是臺灣本島所少有,只要注意時間仔細找,未來再多發現個20種不無可能。研究人員綜合資料後發現,受全球暖化之影響,候鳥遷徙季節及種類開始發生些微變化,此即預告日後迷鳥出現及過境鳥數增加的機會將愈來愈高。候鳥真的是綠島珍貴的生態資源,給予關心及規劃作推廣觀賞項目具有未來性。

 

今日鳥類明日人類

    鳥類可說是環境好壞與否的試劑,環境的變化,很快可由鳥種及數量呈現出來,如果我們周遭的環境持續惡化下去,今日鳥類遭受到的命運(如數量減少、生存困難等),明日也可能會轉而投映到人類自身,因此積極維護生態環境不僅是保護鳥類和其他生物,更重要的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的未來。

在綠島道路殺手效應調查中,曾有過紅尾伯勞、黃鶺鴒、水雉、家燕、虎鶇、白腹鶇、赤腹鶇等鳥類被撞死的記錄,但整體上這仍只是少數,且並非環境劣化所造成,透過用路人的小心駕駛及注意是可避免的。綠島的環境優良及多樣性才能提供如此眾多的過境鳥種棲息,我們當讓此情況持續下去,因為當鳥兒不再時,大概也是我們的生活沒落之日。各種物種的生命都該被重視,今日鳥類生存環境的情形,極可能未來將反應在你我明日的生存環境,因此僅以本話作結語,也期望這是我們對環境該有的基本認識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Ina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